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大医之道|骨髓移植“苏州模式”开创者吴德沛:只要患者有0.01的希望,我们都要尽百分百的努力!

部门:   作者:看苏州   发布时间:2019-06-04   浏览:2217次

博导档案

吴德沛: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学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内科血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1.jpg

“我只想当个好医生,救人性命。只要世上有办法可以救这个人,我就不能让他在我手上失去生命。”

——吴德沛

1.gif

他是骨髓精准移植“苏州模式”的开创者,

从医40年,始终扎根临床,聚焦科研;

他是病患口中的“吴爸爸”,

用精湛的技术和亲人般的关怀挽救生命;

他是学生们心中最亲切的吴老师,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十几年俯首深耕;

他是老百姓最信任的全国政协委员,

为百姓最殷切的期望发声;

他就是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 


2.jpg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以下简称苏大附一院血液科)的病房里,吴德沛像往常一样查房,随后他乘电梯下楼,中途电梯下到3楼时,进来一位老人家,他抬头看到站在角落里的吴德沛,“您是吴医生吧?”老人连忙和旁边的人说,“吴医生是好医生,是全国的专家!”


吴德沛微笑着和老人握手,“能够获得患者认可,是一名医生最大的荣幸。”


从医40年来,吴德沛已经帮助数千名血液病患者恢复健康。“每当听见患者喊我吴医生,看着他们健康阳光地生活,就是我作为一个医生最快乐的时刻。”


3.jpg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已经年过六旬的他,仍然和刚踏上医生岗位时那样精力充沛。出差回来,一天的行程也挡不住他查房的脚步。在病床前,他询问病情,安抚病患,还不时和患者聊聊家常。回到办公室,他耐心听取医生和护士汇报每一位病患的情况,并给出指导意见。


吴德沛常说,“只要患者有0.01的希望,我们都要尽百分百的努力。”而他也正是用40年的从医生涯,无时无刻不在印证着这句话。

1.gif

01

他是从农田走向人民大会堂的血液学专家

醉心医疗技术进步,造福患者


2017年1月9日,苏大附一院血液科病房一片欢腾,在1000公里外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举行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典礼,苏大附一院血液科的“恶性血液肿瘤关键诊疗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吴德沛登台领奖,习近平总书记为其颁奖。


4.jpg


然而,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位享誉全国的医学专家,是从农田一步步走向医学殿堂的。


1975年,出生在连云港赣榆县一个教育家庭的吴德沛顺利高中毕业,但因为当时的大学招生是推荐入学,17岁的吴德沛只能在家乡种起了田,日复一日和庄稼、害虫打交道。

然而,两年后转机出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一直渴望走进大学的吴德沛没有丝毫迟疑,立刻报名参加考试,“当时那是奔走相告,立即借书复习,可是复习的时间只有1个多月。”


5.jpg


吴德沛回忆,当时条件艰苦,时间有限,为了复习,他挑灯夜战。“在脚下放盆冷水,不断刺激自己,避免犯困。”甚至上个厕所,也要拎着一本书,多看几页腿都蹲麻了。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那一年的高考无比珍贵,570万人重拾书本,只有23.7万人最终被大学录取,吴德沛就是其中之一。


6.jpg


1978年3月,吴德沛拿到了苏州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得满眼热泪,“学校发了校徽,苏州医学院,白底红字,走到哪里都要佩戴。”


当问及为什么要学医?


吴德沛说,医生是很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职业。当一个病人生命垂危时,你把他拉回来,重新回到人间,这种感觉是任何其它事情都无法企及的。


“党给予我机会,培养我成长,唯有不忘初心,不断学习,竭尽全力回报党和人民。”

7.jpg


在血液科党支部,吴德沛率先垂范,从党员思想生活、支部文化建设、帮扶困难群众入手,构筑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血液科医生党员占 60%以上,涌现出一批批岗位能手、医德标兵。


每天,吴德沛的工作都是排得满满的,按照排班表,吴德沛一个星期只需要查房一次,可他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在病房里。每次做完移植手术后,吴德沛都要守在净化舱,这样既可以随时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也可以发挥自己“帮传带”的作用,帮助身边年轻医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8.jpg


门诊、查房、会诊、上课、讲座连轴转,甚至在进行了膝盖手术后,他也放弃了休息静养,坚持拄着拐杖出门诊。花甲之年的他,超负荷工作已是司空见惯。


工作上占用了大量时间,自然对家庭就难以顾及。早出晚归的吴德沛常常自嘲:“家,成了我睡觉的旅馆,吃饭的食堂。”


9.jpg

正是凭着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吴德沛带领的苏大附一院血液学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分量极重的奖项,据了解,仅递交的申报书就厚达28页,那是长达22年心血凝聚的结晶:发现了三类可以导致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填补了白血病研究的空白,大大提高白血病的诊断效率和诊断水平,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这些成果向全国推广,在临床上挽救了无数病患者的生命。 


“和几十年前相比,血液病人最大的受益是,在经过治疗和手术后,存活的时间长了,并且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些都要依靠医疗科研技术的进步。

1.gif


02

他是患者口中的“吴爸爸”

“只要有一丝希望,再难也要试一试。”


当问及一年要看多少位病患、做多少台手术时,吴德沛的回答令记者惊叹。


“没有统计过数字,反正就是线上线下,时时刻刻都在看病。有时病人发个微信,或者打个电话,都会回复。”


如今,吴德沛及其团队在血液病治疗方面声名远扬,不少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每当看到这些患者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外地赶来,吴德沛内心都无比柔软。


“有些患者从外地赶来,专门来找我咨询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并不复杂,但是他就是觉得我跟他说一下,他就定心了,那我必须认认真真给他看,把我的意见告诉他。”


10.jpg


从医40载,经过吴德沛诊治过的血液病患者成千上万,面对每一个脆弱的生命,吴德沛都万分谨慎和认真。


在他治疗过的患者中,陈霞是比较特殊的一位。每当说起陈霞,吴德沛都会露出暖暖的笑容,“她是最初喊我‘吴爸爸’的。”


2000年9月,陈霞到苏大附一院血液科求诊时,被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过四个疗程的化疗,病情没有好转,前后接到了四次病危通知书,除了骨髓移植,没有其它办法了。


11.jpg

(资料照片)


“陈霞是独生女,当时为了找到匹配的骨髓,我陪陈霞和她父母到北京做骨髓移植的配型验血,可结果是陈霞的父母均配型不符,如果用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率比较高。”


在紧急状况下,吴德沛只好将目光转向了非亲缘无关供体骨髓移植。


据陈霞回忆,在去往北京之前还有一个令她极为感动的小插曲。


“为了省钱,吴主任建议我们不要坐飞机,把机票退掉。当时,他给我一个人订了卧铺,他们三个人都是座位。”回想起往事,陈霞的声音缓慢而哽咽。


12.jpg

(资料照片)


当时,为陈霞找到完全相匹配的骨髓,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吴德沛和院方辗转联系到了台湾的骨髓库。


“很幸运,我们很快找到了匹配的供体。我当时就给陈霞打了电话,喊道,孩子,你有救了!


回忆起18年前的那一刻,吴德沛仍然止不住激动的心情。


13.jpg

(资料照片)


2001年6月13日,来自台湾的骨髓安然抵达苏大附一院血液科。


“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台湾骨髓库的李政道博士专程到苏州来,考察了我们的团队,他知道我是在法国专门学习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从技术层面上了解了我们取得的成绩后,才放心把骨髓交给我们。”


最终,吴德沛成功为陈霞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这名花季少女的生命得到了挽救。


“当时江苏还没有成功的先例,手术能不能成功?说实话我心里也没有万全的把握。但我作为医生,只要有一丝希望,再难也要试一试。”吴德沛说到。

14.jpg

(资料照片)


就这样,生命的奇迹在吴德沛手中诞生了。台湾媒体对这场跨越海峡两岸的骨髓移植手术进行了20小时的追踪报道,陈霞成为江苏省首例台湾供髓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


重获新生的陈霞,把手术成功那天视作自己“重生”的日子,在她看来,吴德沛就是自己的再生父亲。


“从此以后,她就叫我‘吴爸爸’,她觉得叫爸爸能够确切地表达她的感激之心。”


时光荏苒,18年过去了,如今的陈霞已经完全康复。两年前,她还在苏大附一院旁成立了陈霞爱心站,每周和站里的义工一起,给血液病人送去鼓励和帮助。


15.jpg

“陈霞爱心站”自成立以来,帮助的病患已经达到3万多人,爱心站里的义工也有五六百人,遍布全国各地。很多病人治愈后,会经常给吴德沛打来电话,叫一声“吴爸爸”。

1.gif


03

他是骨髓精准移植“苏州模式”的开创者

将存活率提升为为72% 高出欧洲11%


如今,苏大附一院血液科每年的出院病人数量高达12000人,这其中,不乏一些从国外慕名而来的患者。


2007年,来自希腊的健身教练撒加利亚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这一恶性肿瘤发病五年后的死亡率为40%。经过在希腊国内进行了10年治疗后,撒加利亚反复出现了呼吸困难和腹痛的症状,被医生判了“死刑”。


就在撒加利亚近乎绝望的时候,他和妻子通过浏览国际上最大的临床试验注册网站,查询到苏大附一院有相关的临床经验。欣喜之下,2018年年初,他和妻子辗转来到了苏州。


16.jpg

(资料照片)


经过两个半月的精心治疗,撒加利亚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明显好转,各项指标都趋近正常。


如今,回忆起在苏大附一院治疗的时光,撒加利亚竖起了大拇指,他认为,吴德沛教授采取的因病施治、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非常了不起,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交流与沟通都毫无障碍,科研技术达到了国际化水平。


17.jpg


据统计,三十多年来,吴德沛始终扎根临床、潜心教学、聚焦科研,带领团队陆续攻克了排异、复发、感染等多个技术难关,建成了享誉国内外的苏州骨髓移植中心,开创了骨髓精准移植的“苏州模式”,累计移植4000余例。仅2017年就完成移植651例,数量居全国第二、全球前五,疗效达国际领先。


吴德沛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他各级奖项34项,专利2项;主编专著6部,发表SCI论著71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著285篇;连续多年被遴选为卫生部《内科学》统编教材编委。


18.jpg

2015 年,世界首例自体骨髓移植发明者、国际实验血液学学会前主席、法国圣安东尼医院血液科主任Gorin教授,在730例同样标准配对比较研究中发现:苏大附一院骨髓移植存活率为72%,而欧洲骨髓移植存活率为61%,高出了11%。2015年6月16日,吴德沛团队荣获2015年法国圣安东尼-EBMT成就奖。


“这个奖项的获得是几代人付出的努力。血液科是一个老学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陈悦书教授创建血液科开始,之后很多专家一起努力,1988年,阮长耿院士在苏州医学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把学科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高度。1988年,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成立,到现在建所31年了。所以说,血液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进步的过程。这些成绩的取得,可以认为我们的医疗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化同等水平,这是相当不错的,我非常满意。”

19.jpg


对于取得的这些成绩,吴德沛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前不久,我们经过国家评审,成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国家级平台,压力很大,我们要在这个平台上做出相应的好成绩来。但我想只要我们愿意做,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做好。

1.gif


04

他是学生们心中最亲切的吴老师

十几年俯首深耕 培养国之良医


每当说起团队取得的成绩,吴德沛常会说,“荣誉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一个优秀的团队才是真正的英雄。”


“血液学科团队有100多位医生,近300名护士,还有近100位技术试验人员,一共500多人,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如果不是团队的力量,一年近7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靠我一个人肯定是做不了的,一定要把人才梯队培养起来。”


20.jpg


多年来,吴德沛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以身作则做好传帮带,他常说“一朵花不成春,一棵树不成林。”


“我对学生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有一个铁的纪律就是不能作假,绝对不能作假,作假不仅是害自己,也是害老师、害学科。

21.jpg


吴德沛常对学生们说,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勤奋学习,这是最好的年纪,要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如今,吴德沛指导过的硕士生有53位,博士生44位,除此之外,吴德沛还将自己的毕生所学编纂成教科书,从2000年开始,医学本科生使用的教材有些就是吴德沛编写的。


“教材一定要认真写好,不能误人子弟,并且要与时俱进,写得精准,反映最新的医学成果。”



如今,吴德沛指导的毕业生中,数十位已成长为科学前沿领军人物,作为国家级首批血液专科医师进修基地主任,培养了全国80%的血液遗传学诊断人员。他注重各专科带头人的个人能力培养,近5年内

35人获得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多人获得国家级医学药学奖、省级医学领军人才称号。

1.gif


05

他是全国政协委员

履职为民 为百姓发声


2018年,吴德沛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全国政协委员。


“说明组织上对我相信,感谢组织。当上政协委员要发挥好‘桥梁’作用,通过提案、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把医疗卫生界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一些好的建议,直接向国家层面反映出来,建言献策。所以做政协委员不只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担当。”


22.jpg


2018年,吴德沛充分发挥自己多年的血液科诊疗经验,在第一年的政协提案中,针对如何解决“血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同时,他呼吁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无偿献血风尚,规范科学用血,推广血小板配型输血等有效技术手段,以逐步缓解当前大中城市血库不足的局面。这一提案,受到了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回复的内容有8页之长,很多内容得到了实质落实,给老百姓看病就医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


23.jpg


2019年,在全国两会上,吴德沛又提出,要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有效解决看病难问题。并指出,要解决基层卫生人才的数量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制定人才政策,保障基层卫生人员能够招得进、留得住。另外,还要切实解决基层卫生人员生活方面的困难。




1.gif

学生评价

       苏大附一院血液内科蔡文治博士:自硕士阶段开始,我便求学于老师门下,六年来耳濡目染,在学识和专业上、在为人和处事上都让我深受教益。老师对临床工作的一丝不苟、对病人的体恤关怀、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指导,都是我今后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1.gif

--转载自看苏州

微信公众号
总机电话:0512-83837999
邮  编:215100
地  址:苏州市吴中区吴东路1339号
Copyright © 2020-2022 弘慈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25424号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