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喜报丨载誉前行,共启新篇

部门:   作者:hongci   发布时间:2024-02-01   浏览:1124次

好消息!我院荣获2022年吴中区医学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1项,科技计划项目(青年项目)获批1项,2023年度多篇论文成功发表,同时5名医生分别被省级/市级专业委员会聘任了委员。这些荣誉的获得是对我们医疗团队辛勤工作和专业能力的肯定,也是我们医学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新技术新项目获奖

科技计划项目获批



根据苏州市吴中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公示,2022年我院检验科窦广刚在马骁院长、吴小津主任和李莼华主任的指导下获得吴中区医学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王婧医生获批吴中区科技计划项目(青年项目)1项,这两个成果的获得将进一步鼓励我院医务人员继续探索创新、积极进取,推动全院发展并应用新技术,促进学科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微信图片_20240118151823.png

▲窦广刚荣获2022年度吴中区临床医学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


窦广刚.jpg

窦广刚介绍

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是由免疫和非免疫因素致使连续2次或多次接受足够剂量随机供者ABO血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增加。将反应板包被抗人单克隆抗体,经洗涤后加入血清,使抗体与血小板形成单层结合,加入抗人IgG及IgG致敏红细胞,通过桥连与血小板单层抗体结合,判断患者与供者是否相合实验可有效避免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


简介



窦广刚.jpg

窦广刚


简介:窦广刚,男,副主任技师,中共党员,苏州市医学会第二届输血分会委员,苏州市临床用血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员,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2022年取得实验室内部审核资格。2017年获得“年度优秀医技工作者”。

擅长:血小板输注无效和疑难血型鉴定,多次对血液病疑难血型进行精准判读。长期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进行跟踪研究,配合临床对疑难血小板输注无效进行成功救治数例。

项目名称:血小板交叉配合实验在血液病人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


A`EXMY~UUO_ZAAE6}BGH8VO.png

▲王婧医生获批吴中区科技计划项目(青年项目)1项


王婧.jpg

王婧医生介绍

本项目主要研究是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描述我中心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患者基线特征。研究意义: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诊断,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有效地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分类,以开展合理用药,有效指导进一步治疗。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不可逆并发症、生活质量受损和移植相关死亡的风险。


医生简介



王婧.jpg

王婧


简介:王婧,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弘慈血液病医院主治医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瘤亚专科成员,南京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士,苏州大学内科学硕士,苏州大学血液学博士在读,从事血液病诊治工作10年,主持青年基金,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和实验。

项目名称:成人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中枢神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学术研究成果斐然



除了获奖项目,2023年度我院的多篇论文也成功发表在知名医学期刊上。论文发表是学术界对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学术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途径。我院医疗团队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论文的发表将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和学术声誉。同时,这也是我们团队对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以下论文按出版时间排序

微信图片_202401250935261.jpg

▲朱晶晶医生发表的文章(2023年01月)


朱晶晶.jpg

朱晶晶医生介绍

探讨维奈克拉(VEN)联合去甲基化药物(HMA)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R/RAML)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4例接受 VEN 联合 HMA 治疗的 R/RAML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 为6例,女性为8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9岁(66,71岁)。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组所有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MRD)、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采用 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类型患者完全缓解(CR)率。采用 Kaplan- Meier法绘制14例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无白血病生存(LFS)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生存期。结果 ①本研究14例接受 VEN 联合 HMA 治疗的 R/RAML老年患者中,难治性、复发性 AML患者分别为10和4例,中、高危组患者分 别为1和13例,合并复杂异常 染 色 体 核 型 者 为 10 例,13 例 进 行 基 因 检 测 患 者 均 存 在 基 因 突 变。 ②本组14例患者接受 VEN 联合 HMA 治疗15d时,疗效达CR患者为10例,部分缓解(PR)为1例, 未缓解为3例。难治性、复发性 AML患者的 CR率分别为90%(9/10)和50%(2/4),二者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 义 (P=0.176)。③ 本 组 14 例 患 者 的 2 年 OS 率 为 56.6%,中 位 OS 期 为 41.3 个 月 (11.4,54.7个月);1年LFS率为18.8%,中位LFS期为6.0个月(2.0,10.9个月)。难治性 AML患 者中位 OS期为16.9个月(6.0,41.3个月),低于复发性 AML患者的54.7个月(11.4,54.7个月),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7,P=0.229)。④本组14例患者治疗后均出现≥Ⅲ级血液学不良反 应,≥Ⅲ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感染(9例),经对症支持治疗有所缓解。结论VEN联合HMA治疗 R/RAM老年患者疗效显著,并改善其预后。


医生简介



朱晶晶.jpg

朱晶晶


简介:朱晶晶,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医生,主治医生,从事血液病诊治工作10余年。擅长老年急性白血病以及复发难治白血病的诊治。


1.苯达莫司汀联合泊马度胺及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png

▲王婧医生发表的文章(2023年06月)


王婧.jpg

王婧医生介绍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于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骨髓瘤病区就诊的20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病人接受每28天为一周期的苯达莫司汀 (70mg/m2 d1-2)、泊马度胺 (4mg d1-21)、地塞米松 (40mg d1、8、15、22)方案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18例患者完成疗效评估,总体有效率(ORR)为44.4%,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达11.11%,临床获益率(CBR) 50%。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6个月OS 为63.2%,12个月OS为21.1%,中位OS 7个月(7±1.428);6个月PFS为31.5%,12个月PFS为10.5%,中位PFS 5个月(5±0.579)。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主要血液学不良反应为1-2级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肺部感染(38.9%)。结论: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后安全性可,部分患者可获得血液学疗效,但缓解持续时间短。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png

▲王婧医生发表的文章(2023年12月)


王婧.jpg

王婧医生介绍

回顾性分析了自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在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诊断并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28例65岁以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接受移植的老年患者在移植前均进行了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结果:28例患者接受移植时中位年龄67(66-72)岁,中位采集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数为2.985*106/kg(2.036-9.5*106/kg),中位采集天数2(1-3)天;造血干细胞回输后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10(9-14)天,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1(10-29)天。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未达到,1年PFS率89.3%,2年PFS率76.3%(其中2例行挽救性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PFS起点设定为移植前再诱导治疗),中位总生存时间未达到,1年OS率100%,2年OS率90.5%。结论:对于经过评估筛选的65岁以上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医生简介



王婧.jpg

王婧


简介:王婧,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弘慈血液病医院主治医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瘤亚专科成员,南京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士,苏州大学内科学硕士,苏州大学血液学博士在读,从事血液病诊治工作10年,主持青年基金,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和实验。


微信图片_20240126135923.png

sOhTnpqN_kmXI.png

▲朱倩医生发表的文章(2023年06月)


640 (2).jpg

朱倩医生介绍

为了探索衰老相关基因(ARGs)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预后的影响,我们在多个AML队列中开发并验证了包含7个ARGs特征的评分系统。在建模集中(TCGA-AML),高危组总生存期(OS)不良 (HR=3.39, P<0.001)。在验证集中,高危组OS同样更差[GSE37642(HR=1.96,P=0.001),GSE106291(HR=1.88,P<0.001)]。高危组常伴随着诸多免疫和肿瘤信号通路上调,最为显著的是NF-κB 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此外,高危组也与TP53驱动基因及其致癌信号通路高度相关。免疫微环境分析显示高危组存在过度免疫及炎症细胞浸润,治疗预测表明不同ARGs特征评分可不同程度的获益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药敏预测分析表明,针对NF-κB信号传导的NEDD8激活酶抑制剂Pevonedistat可能对高危组患者具有潜在的靶向治疗价值。因此,7-ARG特征的开发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以预测AML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指导个体化靶向治疗的选择。


医生简介



640 (2).jpg

朱倩


简介:朱倩,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共党员,苏州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201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取血液内科医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


截图20240130082546.png

▲李晓莉医生发表的文章(2023年06月)


微信图片_20240126172704.jpg

李晓莉医生介绍

本研究分析剂量增加的芦可替尼治疗HLH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8例患者中有4例(50%)在剂量增加后获得更好的缓解。2例在常规剂量下仅有改善的患者,在剂量增加后达到完全缓解(CR),另外2例对常规剂量无反应的患者,在剂量增加后也达到CR。获得最佳反应的中位时间为18.5天(13.25-23.75天)。治疗结果与血细胞计数、肝功能、LDH、细胞因子、铁蛋白水平、NK细胞活性、芦可替尼的起始时间和最大剂量无相关性。HLH的病因(p=0.029)和sCD25的水平(p=0.021)与对剂量不断增加的芦可替尼的治疗反应相关。中位随访159天后,2例患者死亡,估计2个月的总生存率为75%。可能与芦可替尼剂量增加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2例肢体疼痛和1例转氨酶增加,无3级或以上的不良事件报告。结论:剂量增加的芦可替尼是难治性HLH的一种可行且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医生简介



微信图片_20240126172704.jpg

李晓莉


简介:李晓莉,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难治性血液病、恶性血液病的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的处理。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CONNEXIN 43 GAP JUNCTION AFFECTS SURVIVAL AND DRUG RESISTANCE OF MULTIPLE MYELOMA SIDE POPULATION CELLS.png

▲王子妍医生发表的文章(2023年06月)


王子妍.jpg

王子妍医生介绍

耐药仍然是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的主要挑战,而侧群(SP)细胞可能在这种耐药机制中起关键作用。连接蛋白43 (Cx43)介导的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在MM细胞中的功能尚不清楚。从不同来源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用流式细胞术分离MM细胞株RPMI 8266的SP细胞。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来源的BMSCs、RPMI 8266和SP细胞中Cx43 mRNA和蛋白的表达。观察不同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SP细胞周期、体外集落形成能力、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和耐药的影响,以及添加18a甘草酸(18aGA)作为间隙连接抑制剂的影响。在这里,我们证明MM细胞表达Cx43,并含有高比例的SP细胞。与RPMI 8226细胞相比,我们观察到SP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增加,但18aGA处理后SP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降低(P<0.05)。MM细胞对地塞米松和硼替佐米诱导的凋亡敏感;然而,当MM细胞与BMSCs共培养时,这种敏感性显著降低,18aGA部分恢复了这种细胞毒性(均P<0.05)。总之,我们的数据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MM细胞之间的GJ-IC是MM细胞存活、增殖和药物敏感性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


医生简介



王子妍.jpg

王子妍


简介:王子妍,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内科学血液病专业,获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从事血液病专业临床工作10余年,2021年获聘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各类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科研情况: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SCI收录期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参与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导师:傅晋翔主任医师


图片1.png

▲吴雅雪医生发表的文章(2023年09月)


SRftAvfv_Ny82.jpg

吴雅雪医生介绍

本研究共纳入64例我院接受人源化CD25单抗治疗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R-aGVHD患者,所有患者予人源化CD25单抗治疗。64例SR-aGVHD患者人源化CD25单抗治疗后第7、14、28天有效率分别为48.4%(31/64)、53.1%(34/64)、79.7%(51/64)。肝脏受累是人源化CD25单抗治疗SR-aGVHD第28天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从人源化CD25单抗治疗开始,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17.1(0.2~50.8)个月。治疗后12、24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 63.2%、52.6%,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4%、49.8%,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28.8%、32.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受累(P=0.027)和Ⅲ/Ⅵ度aGVHD(P=0.032)是影响移植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人源化 CD25 单抗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R-aGVHD有较好的疗效。


医生简介



SRftAvfv_Ny82.jpg

吴雅雪


简介:吴雅雪,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主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士,苏州大学内科学专业硕士。2013-2015年于北京解放军307医院血液科任医师。从事血液病专业临床工作多年,熟练掌握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科研情况:以第一作者发表数篇SCI及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参与临床试验及多项基金项目。导师:胡晓慧主任医师


微信图片_20240123164041.png

▲吴源兵医生发表的文章(2023年10)


吴源兵1.jpg

吴源兵医生介绍

碳青霉烯类耐药菌(CRO)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然而,治疗 CRO 感染的有效抗生素仍然有限,硫酸黏菌素是治疗 CRO 感染的最后选择。本研究旨在回顾性评估硫酸黏菌素治疗血液病患者 CRO 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期间,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诊治的118例确诊CRO感染的血液病患者进行硫酸黏菌素治疗,我们回顾性评估其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和30天全因死亡率。结果: 研究发现,硫酸黏菌素治疗 CRO 感染的总有效率为 74.6%,细菌清除率为 72.6%。在治疗过程中,肾毒性的发生率为7.6%,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2.5%,30天全因死亡率为22.9%。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用药疗程和联合用药是影响硫酸黏菌素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结论:硫酸黏菌素对于CRO感染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肾毒性风险较低,安全性高。


医生简介



吴源兵1.jpg

吴源兵


简介:吴源兵,硕士研究生学历,主治医师,从事血液系统疾病诊疗工作多年。学术: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导师:马骁院长和胡晓慧主任医师


QQ图片20240126133625.png

▲寇林冰医生发表的文章(2023年10)


寇林冰.jpg

寇林冰医生介绍

文章探讨氟达拉滨、白消安、美法仑(FBM)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应用FBM预处理方案成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男性,31岁,因乏力、心慌起病,综合检查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初始免疫调节、成分血输注等治疗,血象无改善。患者与其胞姐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全相合,予以FBM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成功行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11个月,患者病情稳定,血象恢复正常。以FBM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效果好,安全可靠,但后续仍需要扩大病例来进一步验证。


医生简介



寇林冰.jpg

寇林冰


简介:寇林冰,硕士研究生,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医生,主治医师。指导老师:吴小津主任医师,朱倩副主任医师


微信图片_20240124142501.png

▲邵迎春发表的文章(2023年11月)


邵迎春.jpg

邵迎春介绍

本文研究了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行allo-HSCT的489名患者,其中有4名患者确诊为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LS)。研究发现这四名患者均为ABO血型次要不和(O供A或B)。PLS在allo-HSCT中的总体发生率为0.82%(4/489),在供受体ABO血型次要不和的移植中发生率为2.2%(4/179)。通过研究这四名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本文发现:PLS主要发生在供体干细胞回输的6-13天,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明显,腰痛,黄疸,尿色加深,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迅速下降,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升高,尿胆原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并且在血浆中均检测出针对受着红细胞的抗-A 或抗-B 。治疗上予以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甲强龙,丙种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等治疗后患者溶血表现改善,所有患者都获得了粒系,血小板植入,并且红细胞脱离输注时间均在三周内。 PLS是异基因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少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 ABO血型次要不和的allo-HSCT患者中,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患者临床预后良好。


简介



邵迎春.jpg

邵迎春


简介:邵迎春,本科,主管检验师,曾发表论文《成人stilk病病例分析》《肝素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钾对TSGF检测的影响》目前参与吴小津主任的《FLT3在白血病疾病进展和治疗过程中相关性研究》的课题。近四年多,从事流式细胞室的工作,擅长白血病免疫分型,淋巴瘤免疫分型,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分型,各种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的分析,处理各种分型报告达上万份。对疑难病例的分型,也颇有研究,总结整理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导师:吴小津主任医师、李莼华主任


专业委员聘任荣誉



此外,我院5名医生分别被省级/市级专业委员会聘任了委员。这再次证明了他们在医学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影响力。他们将以委员的身份参与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为医学界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微信图片_20240129081410.jpg

微信图片_202401290815111.jpg

微信图片_20240129081452.jpg

▲李晓莉专业委员聘任证书及“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证书


医生简介



微信图片_20240126172704.jpg

李晓莉


简介:李晓莉,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难治性血液病、恶性血液病的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的处理。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姜珊珊证书.jpg

▲姜珊珊聘任为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医生简介



姜珊珊1.jpg

姜珊珊


简介:姜珊珊,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分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血液分会青年委员,苏州市抗癌协会第一届血液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2010年开始从事血液病专业临床工作,2014年晋升为血液科主治医师,2023年晋升为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同年7月成为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血液分会青年委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参与血液病相关临床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事血液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病例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并发症的诊疗工作。


微信图片_202401261827591.jpg

▲朱倩聘任为苏州市医学会第二届血液学分会委员


医生简介



640 (2).jpg

朱倩


简介:朱倩,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共党员,苏州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201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取血液内科医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


微信图片_202401262028251.jpg

▲刘丹聘任为苏州市医学会第二届血液学分会委员


医生简介



微信图片_20240126172754.jpg

刘丹


简介:刘丹,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十余年,熟悉血液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处理,国内外期刊论文发表数篇。2019年获得“年度优秀医技工作者”,完成一份标书及苏州吴中区青年项目一项并实施中,2021年苏州吴中区医学新技术新项目获得三等奖。


微信图片_202401270855041.jpg

▲窦广刚聘任为苏州市医学会第二届输血分会委员


医生简介



窦广刚


简介:窦广刚,男,副主任技师,中共党员,苏州市医学会第二届输血分会委员,苏州市临床用血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员,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2022年取得实验室内部审核资格。2017年获得“年度优秀医技工作者”。

擅长:血小板输注无效和疑难血型鉴定,多次对血液病疑难血型进行精准判读。长期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进行跟踪研究,配合临床对疑难血小板输注无效进行成功救治数例。



近年来,我院深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认真落实人才学科战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各科室在项目及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未来,我院将继续发扬医学精神,不断创新和研究,为苏州市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相信在未来的研究和事业发展中,我院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苏州市的医学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与突破。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早日争创为三级专科医院,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微信公众号
总机电话:0512-83837999
邮  编:215100
地  址:苏州市吴中区吴东路1339号
Copyright © 2020-2022 弘慈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25424号 【企业邮箱】